诚信   专业
创新   共赢

集团要闻

Group news
大唐领域控股 | 困境与探索:金融如何服务支持小微企业?

1.小微企业到底需要什么?

对小微企业(以民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经济重要性,零壹财经做过一个“456789”的形象总结:

40%,民营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占比为40%左右;

50%,民营小微企业为国民经济贡献50%以上税收;

60%,民营小微企业对于GDP贡献度达到60%以上;

70%,民营小微企业贡献了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

80%,民营小微企业带动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90%,民营小微企业在我国实体企业占比超过90%。

于是举国皆谈小微(当然也包括政治正确的需要)。小微企业群体如此重要,但单个小微企业却又十分弱势,每个人都能对其说教一番:企业要有长远目光,要学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综合运用各种资源,要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要懂得坚持风险中性,等等。

说的都对,但又说的都不对,我们总是想着教小微企业发展,但实际它们想着的也许只是生存: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曾在2016年经济日报《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为什么短》一文中表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 3.7 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 2.5 年;而在美国与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分别为 8.2年、12.5 年。

央行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也提到,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成立3年后的小微企业持续正常经营的约占三分之一。而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左右,日本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12年。

生存不易,赚钱首务,3年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所以,企业个体的成熟度与企业群体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那么问题的突破点在哪?还是在于3年平均寿命背后的“前赴后继”,趋利的本性,或者说是企业家精神。

趋利是小企业主的出发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企业成长、行业提升的根本动力。但趋利不会天然带来创新,不会带来企业群体的整体优化发展。所以小微企业需要什么,或者说我们能为小微企业做什么?答案应当是:放大动力(营商环境与决策自主)、合理引导(产业政策与金融支持)以及市场教育(产权制度与优胜劣汰)。

2.金融为何服务不好小微企业?

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已经充分证明,金融特别是银行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荣辱与共、共同成长起来的,许多500强企业无不是从一家家小工厂逐渐发展而来,金融对实体企业的培育支持是有内在驱动力的。

但过去一段时间金融的异化带来很大问题:市场规模快速膨胀过程中“快钱”太好挣了,服务实体经济彷似“傻子”的选择,这和坚持制造业却不搞房地产的企业被认为是“傻子”一样的。

黄奇帆谈金融的本质:“第一,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第二,信用、杠杆、风险,金融说到底就这三个词;第三,金融不能自娱自乐,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不然就是泡沫。”

现在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该是增强金融机构对产业的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的服务创新。而且需要探索解决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金融如何服务小微企业实现发展?在中国,叠加经济转型与政治需要的压力,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一般而言,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的落脚点通常是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融资贵和融资难是两个不同问题。

能从银行获得融资的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能算高: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倾斜与国有企业的政治约束下,小微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银行)准入门槛,其融资成本并不高(叠加政府性融资担保或政策性风险补偿基金等条件,部分银行融资案例年化利率3-5%)。

能接受高融资成本的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性不能算难:如能接受中小银行(10-15%)、小贷公司(15-20%)、民间信贷(20%以上)等较高融资成本渠道,小微企业融资则能得到较大拓宽。

所以,融资难是:小微企业够不着国有大中型银行门槛,享受不到低融资成本条件,所以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够得着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却往往高不可攀,融资成本对经营利益侵蚀太大。

为什么国有中大型银行无法成为救世主,很难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银行融资是基于报表、担保给钱的,规范性风控是获得融资的基础,而规范性问题恰恰是小微企业的致命弱点。

在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快速膨胀阶段,叠加土地资本化,银行信贷支持与制造业发展形成了“双向依赖”,没有大型企业,所有的小微企业都是未来的大型企业。但现在工业化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制造业受到挤压(成本上涨、产业转移等),企业本身也基本完成分化,助大不扶弱当然符合银行信贷的内在风控驱动。

而中小银行、担保公司(增信)、小贷公司及至民间信贷,具备本地化经营策略、软信息处理、不规范容忍度以及高风险承受度等特点,自然在小微企业融资放款上具有更大灵活性。当然,上述的各项特点必然带来融资成本的增加。

所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在哪?

一个维度是,为什么我们对国有中大型银行普惠金融要求高?因为国字头银行背负政治使命,占据了大量资源,所以我们要求银行“既要有政治站位、又要追求效益、还要防范风险”。但是要以无法承受的业务成本和风险成本去为小微企业提供又好又便宜的金融服务,显然不是它们所能承载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疲于奔命、怨声载道、应付了事。

另一个维度是,为什么除却中大型银行外的其它资金供应群体成本居高不下?因为市场金融资源被中大型银行所挤压(导致原始资金成本高出不少)、担保/小贷/民间信贷市场发展弱小畸形、政策对融资市场创新的大放大收(典型如P2P)、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等。大家都看到了嗷嗷待哺的小微融资市场巨大需求,却又掣肘难行、无能为力、徒劳无功。

说到底,混乱的关系与扭曲的市场,也许才是各种问题的根源。

3.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123”

(一)改变一个思维。我们为什么老想着借钱?因为产权保护不足、创业环境不足、信贷思想固化。改变单一思维很重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出发,普惠金融不应当只关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当然,借得到钱也是个重要问题),还要有保险、创投、证券化、资管,等等。

稍微展开点讲,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不能止于解决钱的问题:保险解决的是企业经营的风险分散与管控问题,创投有助于企业较早优化资本结构,证券化从资金多元化角度丰富企业融资渠道,资管通过财富管理直接链接企业主与金融市场。此外,金融服务还有一个重要使命,通过市场信息传递与金融市场教育,从而支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奠定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二)聚焦两个视角。无须质疑,对金融机构而言,服务单一小微企业的成本收益不成正比。因此,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还要加入集群和动态的视角,“集群”着眼于改善当下的成本收益分析,“动态”关注的是企业的成长空间。

第一个视角:纳到产业群里去。金融机构应当更深刻地理解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与产业链的共振效应:通过对整体产业的把握、对核心企业的支持、对卫星企业的管理,提升信息可获得性与资源配置有效性。

换言之,金融资源的投放不是单纯依据单一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或抵质押物,而是经过产业集群/链条的筛选-->核心企业/卫星群体的评审-->集群/链条产品的设计,才能实现小微企业的服务成本降低,获得集群支持的整体收益提升。因此,实现高质量普惠金融的核心即在于有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培育。当前上至庙堂、下至江湖纷纷强调的产业链,立意正在此处。

第二个视角:放到培养皿里去。金融机构还应当以发现者的视角挖掘群里、链上或者特立独行的“明星”小微企业,这种机会要到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细分领域极致者、关键技术突破者等领域里去找。

当然,这是一个“创投”的概念,因此要坚持市场力量主导,还要提供培育竞争力的环境,而不只是纯粹给钱。专精特新和小巨人的概念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对金融机构来说,还要防止旧瓶装新酒(比如,银行对老客户老信贷换个新名字),导致真正的创新挖掘不够。

(三)筑牢三个基础。服务可达、风险可控、效益可观,这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而这离不开扩面、纵深与立体三个基础关键词:“扩面”要求扩大客户基础,“纵深”要求深耕区域基础,“立体”要求完善设施基础。

扩大客户基础。培育客户群体与激发金融需求是第一位的,只有活跃的市场基础与量质兼备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才能从产业群与培养皿的视角理解市场、重塑服务,这是金融机构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基础与根基。拓展市场的同时,以专业金融服务提升小微企业金融素养同样是金融机构肩负的使命责任。

深耕区域基础。区域化即是承认群体与个体的差异化,要考虑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产业特点乃至企业家偏好,等等。换个角度理解,区域基础意味着信息优势与决策效率,更加突出产品服务创新与业务模式的差异化探索。以区域化信贷风控为例,浙江台州银行的“十六字”风控技术(下户调查、眼见为实、自编报表、交叉检验)与浙江泰隆银行的“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押品、水表、电表、海关报表)具有参考价值。

完善设施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指向降低成本与发现价值: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客户快速触达、增强客户合作粘性以及实现自身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影响推动政府对征信体系、风险补偿、交易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在降低获客成本、服务成本和信用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洞见产业机会与企业机遇,推动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早布局、优配置。

本文版权归 周六23点收录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本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大唐领域控股 | 转型金融进展与2023年展望
 下一篇:大唐领域控股 | 2022外滩绿色金融报告: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五方面政策建议

欢迎留言了解详情

我们会24小时内给您回电,对项目做出专业解答!
Copyright © 2020 大唐领域(陕西)控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